2022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陆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近日,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专题已在中国科协官网、科协网上会史馆、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正式上线。
魏世忠,1966年6月生,原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现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得者,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刚刚参加工作的魏世忠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磨损导致材料消耗大、装备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在全世界都很突出,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如何提高金属材料使用寿命,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摩擦磨损导致全球约60%装备失效和30%能源损耗,解决这个问题就意味着装备制造业的一次巨大飞跃。”这是魏世忠常常教导师生专心科研、踏实学习所说的话,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坚持做的事情。
耐磨材料发展已有千年历史,想要突破必须走出一条新路。经过20余年研究,魏世忠首次揭示了钒作为最佳耐磨相的形成机制,解决了晶体结构、组织控制和稳定性难题,研制出新一代系列耐磨材料。
该技术实现了金属耐磨材料的升级换代,提高了装备使用寿命及作业效率,满足了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大需求,有力支撑我国冶金、矿山、武器等装备的迭代更新,2022年北京冬奥会选手使用的速滑冰刀也受益于这一成果。
基于这些突破性贡献,他获得了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铸锻”世界之最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大型铸锻件是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关键基础件,可靠性要求极高,制造难度大,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受制于此。
国家重大需求在哪里,魏世忠的目光所向就在哪里。他带领团队对基础制造流程重新定义,解决了高性能均一性问题,实现了制造过程“零缺陷”极限制造,为水电、核电、海工、掘进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核心基础件,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使我国跻身世界一流大型铸锻件生产强国。
他因此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次站上了人民大会堂领奖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肩负时代重任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航空航天、核电等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工作温度往往超过2000℃,耐高温抗辐射要求极高,是世界科技前沿难题。
魏世忠敏锐地注意到这些问题,将目光瞄准了钨钼合金。
他带领团队发明了陶瓷和金属原位共生技术,使钨钼合金材料高温性能、抗辐射能力和全周期寿命大幅提升,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解决了军工国防领域“卡脖子”难题,成果应用到欧洲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工程,获2016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8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发挥科普作家作用 助力国民科学素质提升
为民初心如磐,科普矢志如斯。自担任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以来,魏世忠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通过多形式向青少年等群体开展科普宣讲,普及金属材料发展与应用知识,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魏世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破解发展难题、勇攀科技高峰,实现行业新突破开启奋斗新征程。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