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关于制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一七年一月十日
郑州轻工业学院
关于制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经学校研究,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成效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一基两点”(基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特色,强化内涵,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创办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
二、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因材施教,培养基础扎实、勤奋务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原则
制订过程中要结合专业建设情况,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确保满足人才培养“四个度”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1.明确定位
根据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2.科学构架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凝练特色
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学科特色,灵活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过程中要体现系统性、前瞻性,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4.突出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5.加强实践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
四、改革方案
2013版培养方案是我校人才培养体系架构、课程平台改革的首次尝试,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017版培养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对现行培养方案进行深度优化与改革,工作重点如下。
1.总体压缩学分学时
2013版培养方案各专业平均学分约为195学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思考和实践缺失。坚持“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理念,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各专业要压缩课程门数,总学分减少10%以上。理、工、经、管、农、艺术类专业总学分为165学分,最多不超过170学分,总学时不超过2300学时。文、法、教育类专业总学分为160学分,最多不超过165学分,总学时不超过2200学时。
2.分类培养多元发展
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多元发展,对不同学生分类培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学生在第六学期进行选择,学校在第七学期进行分类培养,三个类别为专业学术类、创新拓展类、就业综合类。
专业学术类以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初步训练为主,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深造;创新拓展类以专业发展前沿、科技训练、科技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为主,发展方向是创新创业;就业综合类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行业发展与专业素养培养为主,发展方向是宽口径就业。
3.构建目标实现矩阵
明确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杜绝因人设课、盲目开课现象,优化课程体系,开设课程必须对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进行明确支撑。各专业须有明确的毕业要求并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确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形成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课程体系围绕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应当对毕业要求形成有力、明确的支撑,形成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
4.搭建大类培养平台
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给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搭建相同、相近学科教学大平台,对入校后的本科生进行1学年的通识(含学科基础)教育培养,全面提升人文、科学与专业基本素养。学生完成通识(含学科基础)教育后,第2学年自主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依据专业标准进行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5.推进公共课程改革
实现“三个教学转变”,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公共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下调理论学时占比,注重课内外学习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大学英语》总学分减少4学分,允许学生第二学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者可免修部分课程。开设六级英语、考研英语、雅思英语等课程。压缩《大学物理》学时,《大学物理实验》修读模式从“必选”调整为“必选+自选”。增设《大学物理开放实验》,完成9个项目计1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大学计算机》分为理工农类、经管文、艺术体育类,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增加数据库应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程序与算法、office高级应用等内容。
6.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发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依照“增加投入、扩大类别、提高水平”的思路,充分凝练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压缩课程门数,科学构建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内的8门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加大公共基础核心课程的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发展相得益彰的核心课程体系。
7.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以通识课程为兴趣引导,以专业引导促专长学习,以实验班促精英培养,科学构建“兴趣引导、专长学习、精英培养”三个层次逐步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全方位推行实践创新教育,探索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推动。以实验、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为辅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每位学生均须完成8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中理论(含必修和选修)4学分、实践4学分。实践学分认定由学校提供纲要,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自行认定。探索创新人才试验班等培养模式。
8.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坚持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从课堂灌输向课堂互动、从课堂封闭向课堂开放、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从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的六个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八个平台。三个模块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八个课程平台是人文社科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科学素养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自主发展课程平台、集中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体系结构见下表。
附表:课程体系
序号 | 课程模块 | 课程平台 | 课程 性质 | 理、工、经、管、农类专业 | 文、法、教育类专业 | 艺术类 专业 |
学分 | 学分 | 学分 | ||||
1 | 通识教育 |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 必修 | 19 | 19 | 19 |
选修 | 2 | 2 | 2 | |||
小计 | 21 | 21 | 21 | |||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 必修 | 35 | 18 | 21 | ||
小计 | 35 | 18 | 21 | |||
科学素养课程平台 | 选修 | 4 | 4 | 4 | ||
2 | 专业教育 |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 必修 | 34 | 37 | 35 |
选修 | 4 | 4 | 4 | |||
小计 | 38 | 41 | 39 | |||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 必修 | 21 | 25 | 34 | ||
选修 | 4 | 4 | 4 | |||
小计 | 25 | 29 | 38 | |||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 必修 | 1 | 1 | 1 | ||
选修 | 7 | 7 | 7 | |||
小计 | 8 | 8 | 8 | |||
自主发展课程平台 | 选修 | 4 | 4 | 4 | ||
3 |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 必修 | 35 | 35 | 35 |
1.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由政治理论、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军事法律等类课程构成。本平台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学分为21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19学分左右,选修课程2学分左右。
2.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旨在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成为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的不同需求,将数学、外语、计算机、物理等类课程整体优化,分级分类组织教学。本平台为必修模块,理、工、经、管、农类专业学分为35学分左右;文、法、教育类学分为18学分左右;艺术类专业学分为21学分左右。
3.科学素养课程平台
科学素养课程平台是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习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实现文理交叉与渗透设置的课程平台。本平台由选修课程构成,4学分,共设人文、艺术、经管、自然科学、其他五类课程,要求学生至少要选修3个类别的课程。
4.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在综合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使学生能掌握本专业所在学科完整规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本学科大类所需的基本训练。本平台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理、工、经、管、农类专业学分为38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34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学分左右;文、法、教育类专业学分为41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37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学分左右:艺术类专业学分为39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35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学分左右。
5.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课程设置应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尽量使课程模块化、小型化、多样化,特别是专业选修课模块应追求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本平台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理、工、经、管、农类专业学分为25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学分左右;文、法、教育类专业学分为29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25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学分左右:艺术类专业学分为38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34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学分左右。
6.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本平台由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两个模块构成,总共8学分。学生在毕业前须修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8学分,其中理论必修1学分、选修3学分,实践4学分。各教学单位可结合专业特点制定方案认定实践学分。
7.自主发展课程平台
本平台是对高年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的延伸,搭建自主发展课程平台是为了探索多元化培养路径,满足高年级学生朝着专业学术类、创新拓展类、就业综合类不同发展方向的个性化需求。本平台由选修课程构成,学生根据不同发展方向(专业学术类、创新拓展类、就业综合类),至少选修课程4学分。
8.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由思想与业务素质、基本技能与实训、专业技能与设计、综合技术与应用四个模块构成,包括军训、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生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平台为必修内容,35学分左右。
六、基本内容
1.格式要求
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培养目标;(2)毕业要求;(3)主干学科;(4)核心课程;(5)学制与学位;(6)课程结构比例;(7)毕业最低学分要求;(8)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程表;(9)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样表;(10)开设课程(环节)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样表。
2.学制学期
学制为4年。学生在校修读年限为4-6年。
每学年划分为两个标准学期,每学期19-20周,其中18周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1周用于考试,1周用于机动。
3.课程结构
课程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开出的选修课程门数原则上不低于学生应修课程门数的2倍。
课程平台结构由人文社科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集中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和自主发展课程平台共8个平台所组成。
4.学时学分
学时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含实验及上机学时)的计划学时,不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理论教学学分应控制在总学分的75%以内,实践环节学分不低于25%。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对照关系须严格按照标准制定,每门课程16个计划学时核算为1个学分,8个计划学时核算为0.5个学分。实验、上机等16个计划学时核算为1个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每周按1学分计算。各课程学分的最小单位可为0.5学分。
培养方案内所有教学环节的总学分即为该专业学生最低毕业学分。